极边古镇和顺

来源: 发布:2018年12月30日 作者: 人气:2414

2018春追逐阳光与温暖之旅
“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在诗中描绘的就是极边古镇—— 和顺 。 和顺 以华侨出国历史长、侨属多而成为著名的侨乡。滇西抗战期间, 腾冲 几乎化为焦土,而3公里外的 和顺 奇迹般的完整保存了下来。
私家车是不允许开进古镇的,要统一停到镇外的古镇停车场。
进入 和顺 第一牌坊。镇门前的牌坊上书写着“ 和顺 顺和”

和顺古镇

牌坊的背面是赵藩书写的“仁里”两个字(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亦为其手书)

和顺古镇

景区联票80.00元(网购75元),票要随身携带,去每个景点参观都要验票

和顺古镇

和顺 古名阳温登,因有河流顺村而过,更名为“河顺”。后借“云涌吉祥,风吹 和顺 ”的诗句定名为“ 和顺 ”

和顺古镇


荷花池中的雨洲亭是乡人为了纪念首任 和顺 益群中学校长、后任 云南 大学副校长的寸树声先生而建的。亭中有楚图南题写的亭名碑。这荷花池就是当年寸先生带领师生为学校挖的游泳池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村头风光

和顺古镇

和顺 村头有两座石拱桥跨河而建,形似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东边的桥头是“文治光昌”牌坊,西边桥头是贞节牌坊

和顺古镇

大照壁上是朱镕基题写的“ 和顺 和谐”。

和顺古镇

另一面“内和外顺”,李瑞环题

和顺古镇

和顺 古镇旅游线路图

和顺古镇

这“桥倒碑修,碑倒自修”碑上的八个字讲的正是这双虹桥的故事。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 和顺 人寸玉进京做官,嘉靖初年(1522年),寸玉告假回乡,组织乡亲们治理河道,修建双虹桥,完成了 和顺的水利工程建设,造就了良田千亩,水旱无忧,平添了水卧桥横、花开柳垂的自然风景。当工程告竣之后,各方捐助的银两还剩了一些,寸玉和几个管事商量了一下,觉得这笔钱要留给后代,让子孙们关注公益事业,就悄悄在双虹桥边当年的官马大道旁选了一块地方,把银子埋在那里,上面立了一块碑,碑上书写了八个大字“桥倒碑修,碑倒自修”,暗指将来如果桥倒了,靠埋在碑地下的银两来修,如果碑倒了,就靠子孙后代自己捐款来修了。后来有盗贼悟出了这八个字的意思,便推倒石碑,盗走了银两。现在又重修了这块石碑以示这段古时佳话

和顺古镇

我们来的早,图书馆还没开门,就先逛街了
和顺 小巷。门口的这幅对联“一路沿溪花覆水,数家深树碧藏楼”是 云南 历史上唯一的状元袁嘉谷所撰

和顺古镇

大马帮博物馆

著名的南方 丝绸之路 以 四川 成都 为起点,一段经 宜宾 、 昭通 、 曲靖 、 昆明 、 楚雄 、南华、 云南驿到达 大理 ,称为五尺道。一段是从 成都 经 邛崃 、 雅安 、灵关、 西昌 、 姚安 至 大理 ,这段称“灵关道”。两段路在 大理 汇合后向西行,经过 保山 、 腾冲 后通往 缅甸 ,从 保山 至 缅甸 这一段称为“ 永昌 道”。 腾冲 是这条路上的重镇, 和顺 是这条路上的一颗明珠。

和顺 人世世代代外出闯荡,都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产生了翡翠大王、棉纱大王、谷米大王等一批雄商巨贾,形成了亦商亦侨亦农亦儒的生存方式。

和顺古镇

南方 丝绸之路 的运输工具主要就是马,大马帮的首领叫马锅头。在民国时期,仅 腾冲 县就有14路马帮。清代末年民国初期,每天有1万多匹马、30多个国家的货物在这条古道上流动。1944年 中国 远征军第20集团军收复 腾冲 时,从当地一次就调集了骡马和驮牛二千多匹(头),运输军粮20万公斤和大量弹药武器,大马帮为收复滇西立下了真正的汗马功劳。

和顺古镇

大马帮博物馆通过 腾冲 著名收藏家贾志伟先生收藏的3000多件文物,展示了西南丝绸古道的历史、大马帮生活场景

和顺古镇

这条街还是旅游商品一条街

和顺古镇

马鞍、铓锣、马灯及铃铛

和顺古镇

马帮炉火及铜火锅

和顺古镇

走夷方馆

马帮不仅驮去了 中国 的物质与文化,也驮来了世界的物质与文化。

有联云: 和顺 绵世泽半耕半读半贾,南服宦游踪亦儒亦商亦侨。“夷方”指的是 缅甸 、 印度 、 泰国 等国家。“穷走夷方急走厂”。“厂”则是指 缅甸 北部的猛拱、帕敢、抹谷一带的玉石、宝石矿山,也有少数的银矿山。 和顺 的男儿只要到了十几岁,就开始“走夷方”了。

大堂中央“端坐”的塑像,是当年 缅甸 的国王和王后,一旁器宇轩昂肃手而立的是四朝国师尹蓉。这个16岁便背井离乡的 腾冲 人,在 缅甸 古都阿瓦( 曼德勒 )经商很 成功 ,进而进入 缅甸 政权,且屹立四朝不倒,从而成为“走夷方”群体中杰出的一个代表。

和顺古镇

和顺 人走夷方带来很多洋玩意,在上个世纪初就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的生活。这里有来自二十个国家的生活用品,仅瓷器一项就有 英国 、 日本 、 荷兰 等多个国家的产品。所以 和顺 民间当年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 罗马 的钟、 英国 的门、 捷克 的灯罩, 德国 的盆。”

和顺古镇

进口瓷器

和顺古镇


翡翠大王家乡。里面是卖玉石、翡翠的

和顺古镇

赌 石台 。玉出腾越,运自 和顺 。
“玉出腾越”,翡翠是玉中之王,世界翡翠的百分之九十都出自 缅甸 的猛拱一带,明清时期这里是归腾越府、腾越道管辖的。 腾冲 也是翡翠的加工地和集散地,新 中国 建立之后到改革开放前,出口翡翠百分之九十都是来自 腾冲 民间。
“运自 和顺 ”,买翡翠一靠眼光,二靠运气。运气从哪来,不和不顺就没有运气。 和顺 有两个翡翠大王,一个是张宝廷, 英国 女王曾经给他颁发金质奖章。还有一个是寸 如东 ,他六十大寿时孙 中山 给了贺幛称他为“华侨领袖、民族光辉”。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总兵府为清光绪腾越镇总兵张松林的老宅。这座由张松林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府邸原本坐落于 腾冲 县城内,在收复 腾冲 县城的战斗中,能够完整保留的豪宅华屋、官宦府第不足十处,而张松林的府邸就是其中之一。2006年柏联集团将其原样搬迁至 和顺 ,易地保护。目前这里是集住宿参观休闲喝茶为一体的客栈景点。

和顺古镇

陷河湿地

从总兵府的边上可以走到陷河湿地。因为人行其中容易陷进去,得名“陷河”。名字虽不诗意,却也有 和顺 游子给它作了首诗意盎然的词:“家乡好,最好陷河头,绿柳丛中穿紫燕,红莲塘畔卧青牛,结伴泛孤舟。”

和顺古镇

洗衣亭。 和顺 男人们经常外出做事经商,很难照顾家里的女人们,为了表达他们对家人的爱护,就建造了洗衣亭,为在河边洗衣的女人们遮风挡雨。从清光绪年间开始,逐步沿河修建6座形态各异的洗衣亭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水上游曳的鸭子

和顺古镇

仿佛 江南 小桥流水人家

和顺古镇

陷河湿地附近拍的花鸟
头花蓼(蓼科,蓼属)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野鸭湖

从陷河湿地一直走到了野鸭湖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野鸭湖边上的李氏宗祠和刘氏宗祠

和顺古镇

李氏宗祠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刘氏宗祠

和顺古镇

前方就是野鸭湖畔的 水碓村

和顺古镇

野鸭湖附近拍的花鸟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沿着野鸭湖的西岸走到 水碓村 的大水车处

和顺古镇

大水车与旧溪亭

和顺古镇

沿着路标去参观艾思奇故居

和顺古镇

艾思奇故居

艾思奇故居现已辟为艾思奇纪念馆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艾思奇是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他青年时代所写的《大众哲学》和《哲学与生活》两部著作,曾引导了无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和顺古镇

楚图南为艾思奇纪念馆题写的馆名

和顺古镇

艾思奇故居为一幢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四合院楼房,为艾思奇父亲李曰垓于民国八年(1919年)所建,后被艾思奇的夫人捐献给国家。

和顺古镇

艾思奇(1910.3—1966.3)塑像

和顺古镇

进门迎客屏上是毛泽东对艾思奇的高度评价:学者、战士、真诚的人

和顺古镇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艾思奇是他的笔名。他两岁时离开 腾冲 随父母定居 昆明 ,青年时代两次东渡 日本求学,1935年加入 中国 共产党,1937年赴 延安 ,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等机关单位任教,曾任毛泽东的哲学顾问。著有《大众哲学》、《辨证唯物主义纲要》、《哲学与生活》等著作。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长期以来都是高等院校的哲学教科书。

和顺古镇

艾思奇祖父李德润,为清代守边官员。艾思奇父亲李曰垓是 云南 辛亥起义元老,曾出任 云南 护国第一军秘书长。著名《讨袁檄文》就是出自他的笔下,由此被好友章太炎誉为“滇南一支笔”。李曰垓由于在讨袁战争中的贡献,被当时的 云南 军政府奖励十万大洋,他将其中的4万大洋用在当地的教育和水利等事业发展上,因此受到当地人的爱戴。

和顺古镇

20世纪30年代,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启迪了成千上万青年人的思想,当时的很多青年人正是读过了《大众哲学》,才下决心来到 延安 参加革命。
曾任蒋介石高级顾问、国民党“国防部”政工干校系主任的马璧教授,在1981年回到大陆写七言绝句一首赠艾思奇纪念馆。诗云:“一卷书雄百万兵,攻心为上胜攻城。蒋军一败如山倒,哲学犹输仰令名。”马璧自加题注:“1949年秋前后,蒋介石检讨战败原因,自认非输于中共军队,乃败于艾思奇先生之《大众哲学》。1957年夏日,提到《大众哲学》余悸犹存。”

和顺古镇

1937年8月,艾思奇与周扬、周立波等受党中央调遣到达 西安 。邓颖超、贺子珍等前来迎接。到达 延安 ,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召开欢迎大会并致欢迎辞

和顺古镇

艾思奇的成名作《大众哲学》

和顺古镇

艾思奇使用过的部分文具。艾思奇生前十分喜欢京剧《三岔口》

和顺古镇

艾思奇解放初攻克第四门外语俄语时使用的留声机及俄语词典

和顺古镇

五十年代国家配给艾思奇的收音机

和顺古镇

2006年,朱镕基总理在视察古镇时题写了“ 和顺 和谐”

和顺古镇

艾思奇故居主楼正房前厅有一圆形拱门

和顺古镇

入内是中西合璧的围合式二层楼院落,圆形拱门上方为一阳台

和顺古镇

艾思奇墓地离故居很近,在后山方向,有路标指示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1966年2月22日,艾思奇因心脏病英年早逝,在悼词中,毛泽东亲笔加上“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的评价

和顺古镇

2010年(艾思奇诞辰100周年)清明节,艾思奇的骨灰从 北京 迁葬老家后山。墓地全部用火山石镶砌而成,著名的书法家欧阳中石为墓地题字(2016艾思奇夫人王丹一逝世后,遵其遗愿与艾思奇归葬于此)

和顺古镇

原路返回到大水车处广场。这一池碧水称为“龙潭”。在清乾隆年间,山麓突然泉水喷涌,汹汹水流顿时淹没了 和顺 坝子。当地人们以为是“龙神”显灵,便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接龙”活动。同时修筑了大坝,蓄水为潭,取名“龙潭”,接着又在潭边修建了元龙阁。潭中小亭为龙凤亭。

和顺古镇

潭外月台上,高大的古榕树和 樟木 枝叶繁茂

和顺古镇

元龙阁

元龙阁依山傍水而筑

和顺古镇

元龙阁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建筑群沿中轴线由山门、龙王殿、三官殿、魁星阁、观音殿、百尺楼及厢房等附属建筑组成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龙王殿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龙潭 和龙 凤亭

和顺古镇

元龙阁主体建筑魁星阁为六角攒尖顶重檐木构建筑,两侧柱上有楹联一副:“元精含斗极,龙脉焕天枢”,是“元龙阁”名称的由来。

和顺古镇


俯看山下的龙潭和远处的野鸭湖

和顺古镇

精美的花窗

和顺古镇

岁月留痕

和顺古镇

元龙阁雕梁画栋,建筑精巧,依山临水,景色迷人

和顺古镇

元龙阁附近拍的花草

和顺古镇

红萼苘[qǐng]麻(锦葵科,苘麻属 )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报春花(报春花科,报春花属)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深红树萝卜(灯笼花)( 杜鹃花科,树萝卜属)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出元龙阁继续环野鸭湖畔走,远看湖畔的 水碓村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李氏宗祠

古镇现在还保有八大宗祠,包括寸氏宗祠、刘氏宗祠、李氏宗祠、尹氏宗祠、贾氏宗祠、张氏宗祠、杨氏宗祠、钏氏宗祠。寸、刘、李、尹、贾五姓始祖因军职原因屯守 腾冲 ,发现了 和顺 并在此安居。

和顺古镇

李氏宗祠建盖时期最晚,民国九年(1920)动工,十四年完成,木料全部用 腾冲 上等楸木,建筑规模气势为 和顺 宗祠之最。大门上书有李曰垓为其宗祠所题联:"派衍阳温登正昔日彩 云南 现;门迎高黎贡看吾家紫气东来"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百岁坊是 和顺 人家 长寿 的象征,也是 和顺 一景。
水碓李德贵妻百岁石牌坊。牌坊的另一面上有 云南 省主席唐继尧题写的“天姥峰高”

和顺古镇

刘氏宗祠建于清朝 咸丰 五年(1856年),宗祠前是半月形荷塘,塘上有双孔石桥直通月台。门前石标杆上有一个斗,说明刘家出过一个举人

和顺古镇

刘氏宗祠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街拍

和顺 古镇街拍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这些石板路据介绍都是当地在海外经商的男子回乡后,便为自己的妻儿家人在门口修建,一般以五块为主,如果事业较为发达的,就会修建7块石的道路,中间一条用的石块最大,乡人称之为“灯芯石”,两侧略小。这些石板路一节节相接,使得全村都被石板相连。在 和顺 现在还有这样的习俗,如两人于小巷相遇,“灯芯石”便会让出来给长者、尊者或妇孺行走。

和顺古镇

每条巷道都设有一个总大门,就是古代所称的“闾门”。“倚闾而望”的“闾”就是闾门。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弯子楼民居博物馆

“弯楼子”因楼房沿巷道的曲线修砌,所以 和顺 人形象地把它称为“弯楼子”。现被辟为“民居博物馆”。

和顺古镇

弯楼子系近代 腾冲 著名商号“永茂和”主人李德爵弟兄建于家乡 和顺 的住宅,建筑为3个三坊一照壁的庭院组合成的建筑群,为 和顺 较典型的民国初期民宅建筑

和顺古镇

第一院为主人的家族史展览,第二院为 和顺 民居文化展览

和顺古镇

“永茂和”商号是经商致富的代表。 清道 光年间商号主人到 缅甸 经商谋生,逐渐发展成为跨国商号,总号设在 缅甸 曼德勒 ,国内 上海 、 拉萨 、 昆明 、下关、 保山 、 腾冲 等地设有分号,商号历经五代人,有100多年的辉煌历史。

和顺古镇

和顺 古镇街拍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和顺图书馆

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 和顺 图书馆。清朝末年, 和顺 出现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团体“咸新社”,1924年 和顺 旅缅华侨又组织“崇新会”,创办进步刊物,并在本乡成立“阅书报社”。1928年“阅书报社”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舍落成。
原汉景殿大门,“ 和顺 图书馆”匾额,清末 和顺 举人张砺题,“文化泉源”是 云南 书法家赵翼题额

和顺古镇

1938年新馆舍落成,各地知名人士纷纷题词祝贺,著名数学家熊庆来题词“民智源泉”。二门是仿照 苏州原东吴大学门面建造的三孔西式铁门,上面有胡适先生题的“ 和顺 图书馆”、李石曾先生题的“文化之津”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二门内侧“图书之府”,郭绍虞题

和顺古镇

图书馆的主楼,“ 和顺 图书馆”扁额由廖承志题。这是一栋两层各五格的中式建筑,其中第二、四格伸出呈六角亭

和顺古镇

图书馆一楼是阅览室和借阅书籍的地方。当时的知识分子是从水路将图书运往 缅甸 ,再用马帮沿着西南古道将书籍驮至 和顺 。主楼大厅中央是 和顺 图书馆建馆80周年纪念铜雕牌

和顺古镇

主楼后门,“古阁文津”门额,杨远杰题。咸新社,清末 和顺 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在汉景殿组织“咸新社”读书会, 和顺 图书馆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和顺古镇

主楼后面是1998年落成的藏书楼。 和顺 图书馆内富藏古今图书及地方文献,其中有全套《大藏经》《升庵全集》,数百册的《英武殿丛刊》,近千册的《四部丛刊》,另外还有不少古籍善本、珍本,尤以清代木刻版本为贵,在 中国 乡村文化界独占鳌头

和顺古镇

和顺 图书馆与 文昌 宫毗邻

和顺古镇

和顺 文昌 宫。建于清代道光年间, 是1940年由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旧址,是 和顺 文化的摇篮。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到处都是“一刀穷一刀富”

和顺古镇

滇缅抗战博物馆

在 和顺 镇的原 中国 远征军20集团军司令部旧址建立
滇缅抗战博物馆的馆徽,这个馆徽是当年援华美军士兵用高射机枪弹壳雕刻的 和平 鸽放大数倍做成

和顺古镇

“铁血滇缅”,迟浩田题写

和顺古镇

馆内的实物展品大都搬到城里新馆去了

和顺古镇

滇缅抗战壮士墙。上面刻着的文字是:“这里集合的是参加过滇缅抗战的壮士们,人类的历史,将永远是你们的家。”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

从 文昌 宫俯瞰 和顺 田园风光

和顺古镇

和顺 古镇比我们想象中的大多了,我们此次游览的比较匆忙,而且还有好多地方没时间去,感觉一天时间是不够的,如果有时间的话,建议到 和顺 一定至少住一晚,游玩时间至少两天。 和顺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极边侨乡文化,自然优美的风光以及和谐的古镇生活等等都值得细细的品味